第九十三章:无尽的乡愁堪与何人说。-《医世帝妃》
第(2/3)页
便余生足矣,岁月无虞…
是呐,一切都没有如今这样的哀愁了。即使有我国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名词《虞美人·春花秋月何时了》的“问君能有几多愁,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。”亦无法排解,这是怎样的一对“愁肠”的骨肉呢……
但又过于凄悲,涂父便不忍又不欲令女儿弹唱了。但后人却又永生记住了这样的一句名曲:《别父曲》。
“女儿,这是你最喜食的糕点。过了黎曙,便再无人为你做,你亦吃不到了。你可清楚为父的心有多痛、心有多碎吗。”
幼芫小姐此时亦赶紧带着自己的孩子与自己的小姨告别,虽孩子有些不懂事。一直在涂五面前兜兜转转。争着吵着要询问小姨要去哪里远足,为何不带自己等诸如此类的话题。
她嗫嚅着唇,却又不太显的那样童稚:“姨姨,天天要一直与你在一起,不要抛下天天好吗?”
望着自己如此年幼的侄女却又如此懂事。涂五小姐的泪花刷刷簌簌的摇落下来:“天儿,我要讲多少句你才懂。姨母这次旅行前路未卜,但并不是凶险异常。待明年花开月圆夜,你便可见到姨母了。”
“天儿不懂,也不欲懂。一切等您回来再讲好吗。”
“好孩子,小姨这是在给你讲故事呢。花开月圆夜,多好的故事。日后你有了如意郎君,亦可这样讲:我与他偕行花前月下,一起携手走过四季冬春。那时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呢。”
“但天天不想等那样长的时光了,因为天天马上便大了。听别人讲:人一旦长大便很好玩。是不是,姨母?”
外祖父听着怠寞到了极点,思忖着:可不吗,天天都这么大了。若是芝儿业已嫁入皇朝,孩子应该已出生。这是便应好好的在我这外祖父前欢悦了……
望着小女儿不觉有些黯然伤怀了,便言道:“天儿,乖。姨母有些困了,你先去外面玩吧。”
“是。”
而看着二姐,幼芝亦十分悲伤:“对,二姐。你也走吧,不要再来你令我看见你们了。免的明日一大早耽误了行期,便又是我、涂家的罪过了。去吧。”
“那五妹,这荔枝你记得带上。因为这是这一带的土特产,而你未见过、更未吃过,所以待你去后。便要时常将它嚼在口中,记住这便是家乡的味道。千万别忘了!”
家乡的味道,的确没有什么是载不动的。可能是一舸逐流,可能是一艘沉舟。更有可能是一缕乡愁……
“好,五妹记住了。绝不会消忘家乡的味道,更不会忘你们一直记挂我的殷殷情意。这些我都会好好收着。”
“有一句话你切记住:这些物什都是常用之物。但到了那拂度,便不要轻易示于人前。一旦到了那里,切勿忘了用鸿雁飞度。来寄回你的讯息,也令我们安心!”
“放心,有父姐的这些话。我一定在拂度好好的度过每一天,但那无尽的乡愁有堪与何人说。”
言罢,父女三人依偎在一起抱头痛哭……
而拂度的弯月如钩,道尽了世人的欢喜悲愁。
“不清楚家乡的月是不是又圆了。”
此时正值一年一度的“拜月节”,百姓们都会阖家团圆。聚在一起向满月祈福:预祝来年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,更愿亲人们有一个好彩头。
客栈“当家的”一直目不转睛的望着涂五小姐的香囊而发呆:
“这是何物,幼芝。为何从未听你讲过呢。”
“这是我们那里的一种习俗:在拜月佳节时都会寄一枚香囊来聊表情思,怎么样。是不是很有趣呢。”
原来这便是黎曙大地的“香囊”呐,真是“百闻不如一见”。但为何闻起来没有香味呢,这些物品不是都十分香吗。
但其实不然,因为所有带“香”的东西都很“香”吗。香花香草可能是如此,但做得香囊却又不是这样的“意味”:因为它随身携带在侧,若是太香一定会招蜂引蝶。若是有那样一天,该如何出门赏花采景呢?
“幼芝,你是不是做错了。香囊不应该很香吗,但这枚为何不香呢。”
本认为涂五会有些丢面子,身为黎曙本地人。却不懂做香囊的妙诀,这岂非是涂家的做派?
但涂五小姐十分有力的回应道:“其实非也,因为香囊是随身携带之物。所以不宜带有香气,仁兄是否有些寡闻了呢。”
于是对方又转头一想:哦,是这样的道理。受教了!,果然黎曙遍地藏龙卧虎。果不其然呢,若是日后去了黎曙。也不至于完全是“门外户”呢。
“好吧,一切是兄长见的少了。但这一佳节,不应与家人在一起放花灯祈福吗……对不起……”
望着五小姐黯然失落的神情,“当家的”不由想捏死自己。明明流落在异乡,便一切没有那样亲切。但自己又何必提起那些欢快的事情,而徒令她更加伤怀呢?
在我国诗经中有一句“用乐景写哀情”的话:今我往矣,杨柳依依。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。这便是“情景交融却又相离”的悖谬效果……
第(2/3)页